來自不同產業的主管齊聚一堂,用偏好解讀拆解溝通卡關現場!真實回顧大家怎麼「重新認識同事」。
這是我們在一日工作坊最後的心得牆上,看到最多次被提起的句子。
這場 EG 團隊工作坊,邀請了來自科技、教育、設計、服務等不同產業的主管與團隊負責人。大家一開始都覺得「我們其實滿熟的了」「我們已經合作很久了」。但在進行思維偏好拆解的過程中,每個人都驚覺:原來我們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在假設別人。團隊卡關,其實不是誰比較不努力,而是彼此理解的系統根本不一樣。
一位行銷主管長期對接設計部門時總是氣到不行:「你們都不表達、不回應,到底想怎樣?」但實際進入偏好分析後才發現,對方是高內省偏好的組員,習慣「回去思考後再給意見」,但主管一直以為這是不配合。當偏好結構被說出來後,兩人都笑出來:原來卡這麼久,是因為訊息傳遞時間差。
一組專案協作團隊中,常出現提案報告無法通過主管關的問題。在工作坊中才發現,提案人偏好邏輯與細節,主管則偏好總覽與趨勢,一份資料中填滿細節,卻沒有一句「所以你想我決定什麼?」當雙方用偏好工具對照後,主管首次說出:「我原來不是討厭你,而是我需要你幫我『摘要』。」
一組共同創辦人組合中,因為價值觀與溝通風格不同,曾差點拆夥。在活動中的角色模擬互動裡,雙方才發現:一方總是強調情感與關係連結,另一方則是強調邏輯與原則,而所有「你為什麼這樣講話」的誤解,背後其實是「我們的語言模型不一樣」。
我們相信,團隊合作不該是消耗彼此,而是成為彼此的助力。但前提是,你要先知道對方「用什麼方式運作」,你才能停止誤會,也更能給出有效支持。
EG 偏好模型不是讓你貼標籤,而是幫你看懂「對方怎麼處理資訊、怎麼理解話語、怎麼做決策」。我們的工作坊設計不只是活動體驗,而是一場關於信任、理解與修復的重啟練習。因為我們知道:當人被理解,才會開始真正協作。
你可以這樣開始:
✅ 預約一次【1 對 1 諮詢】,釐清你現在帶人的真正盲點
✅ 邀請我們到團隊現場,舉辦【實境工作坊】,拆解你們的合作習慣
✅ 報名即將舉行的【公開說明會】或【免費線上導論課】
因為我們相信,團隊不是要更努力,而是要更聰明地一起動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