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每一次企業合作中,我們都不是單純教工具、跑流程而已。真正讓團隊開始「願意理解彼此」、「信任可以慢慢建立」的關鍵,往往是一場對話、一個轉念、一份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報告。
腦補實驗室不是來告訴你該怎麼帶人,而是陪你重新看懂你身邊的人,讓每一個努力撐著團隊的人,都不再只是自己一個人撐。
這一頁,我們邀請你,看看我們一起發生的故事。
晴安基金會長期從事弱勢家庭與兒少輔導,社工團隊面臨高情緒勞動、同事磨耗與倦怠問題。腦補實驗室協助透過偏好工具與團隊支持計畫,幫助團隊理解自己、減少誤解、重拾助人熱情。
社工團隊情緒勞累是常態,真正困住我們的,是彼此的不理解。偏好解讀讓我們有勇氣說出、聽見彼此,團隊氣氛也因此大不相同。
以前我以為自己撐不住,其實是特質沒被理解、情緒沒被接住。這次合作,讓我學會欣賞自己的敏感,也更能調整狀態去幫助別人。
過去覺得大家各說各話,支援也亂。偏好分析後,我們後勤部門終於知道怎麼調整配合,讓現場與行政終於有了節奏。
晴安基金會在這次團隊支持計畫中展現了專業與溫暖的結合,透過偏好工具,協助社工團隊重新理解彼此、照顧自己,也意外發現,這個團隊中有大量高敏感、高同理的特質,這將是未來深化助人服務、提升團隊韌性的珍貴基礎。
大家真的有聽懂彼此嗎?我們實測了三個團隊的開會狀況,結果發現真正的問題不只是「誰沒說話」。
來自不同產業的主管齊聚一堂,用偏好解讀拆解溝通卡關現場!真實回顧大家怎麼「重新認識同事」。
腦補實驗室創辦人許家豪博士分享:我做研究十年,最難的不是數據,而是「怎麼讓一群人一起往前」。
一張圖快速幫你辨識團隊的合作模式,你們是「獨立運轉型」、還是「無頭蒼蠅型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