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真的有聽懂彼此嗎?我們實測了三個團隊的開會狀況,結果發現真正的問題不只是「誰沒說話」。
這是我們在三個不同團隊會議中,觀察到的共同現象。
開會不再是討論,而是各說各話。每個人都很努力,但會後仍舊混亂。問題不在於「誰不講話」,而是根本沒建立「理解的結構」。
市場上對於「溝通技巧」的誤解,比我們想像的還深。真實世界中,誤會與摩擦往往不是因為語言,而是因為邏輯結構不一致。
許多創業者與管理者在日常會議中常陷入「我以為大家都知道要幹嘛」的誤區。他們其實已經想得很快、很遠,但忽略了傳遞與吸收之間需要橋梁與過場。這種溝通斷裂,不但讓團隊效率低下,更會逐漸累積成內耗與信任流失。
對多數受雇者來說,會議是一種「表現場域」,但也是一種「壓力場」。每句話都在揣測上意與同儕反應。於是選擇沉默、照做、不提問,最後變成了會議紀錄上「都OK」的表面協議。實際上卻沒人真正 buy in。
大多數人對溝通的理解,還停留在「話語表達」與「語氣禮貌」上。但真正的理解,是來自於你知道對方在用哪一種邏輯在聽你說話。我們曾在一場訪談中看到,一位主管堅信自己給得夠多,卻沒發現他講的「給機會」在團隊眼中其實是「放任不管」。
我們相信,團隊要「跑得動」,不是靠開更多會議、設更多KPI,而是先建好理解彼此的語言系統。不是因為你講不夠好,而是對方接收的方法根本不同。
透過腦補實驗室自研的 EG 思維偏好工具,我們幫助團隊重新認識自己與他人,從「為什麼總是溝通卡關」出發,到「怎麼讓開會變成有效決策場域」。
我們不是在教你說得更漂亮,而是陪你建構一套能真正推動事情前進的合作結構。
你可以這樣開始:
✅ 預約一次【1 對 1 諮詢】,釐清你現在帶人的真正盲點
✅ 邀請我們到團隊現場,舉辦【實境工作坊】,拆解你們的合作習慣
✅ 報名即將舉行的【公開說明會】或【免費線上導論課】
因為我們相信,團隊不是要更努力,而是要更聰明地一起動起來。